1955年,林彪致电说韩先楚的军衔评低了,毛主席:那就再上调一级

西安婚姻情感心理咨询

从解放战争开始,我军的一颗颗将星冉冉升起,优秀的指挥员如浩瀚烟海分布在华夏大地,英勇的志愿军击败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后,毛主席开始酝酿一件大事,为我军的所有军人评定军衔。

这个好消息很快成为全军战士争相讨论的话题,大家翘首以盼,关注着会有哪些将星闪耀在祖国的上空。

罗荣桓

建立军衔制度的议案是罗荣桓在1950年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来的,罗荣桓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,回顾过去,毛主席几次想推行军衔制度都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能成功,新中国成立后,总算具备了建立军衔制度的条件,现在这项工作应该快速提上日程。

当年的9月份,总干部管理部正式成立,毛主席任命罗荣桓为总干部管理部的部长,并特意强调要让徐立清和赖传珠担任副部长,总干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负责全军上下的军衔评定工作。

这是一个千头万绪,且很容易得罪人的工作,正所谓众口难调,如果将有些人的军衔评高了,自然会让大家感觉不服气,如果将某人的军衔评低了,又会引起个人的不满,罗荣桓为了做好这件事,成日成夜地工作,此前他已经因为肾病切除了一侧的肾脏,超高负荷的工作还是将罗荣桓击倒了,他患上了严重的心绞痛。

毛主席很关心罗荣桓的身体,得知这个情况以后,他立刻给罗荣桓写了一封信:“荣桓同志:你宜少开会,甚至不开会,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,对你身体好些,否则难于持久,请考虑。”

罗荣桓收到信后感动得流出了眼泪,但是他并未停止手中的工作,依旧为了工作废寝忘食。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,军委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,建立军衔制度的工作暂时也搁置了下来。

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,毛主席才建议重启军衔评定工作,经过接近两年的时间,总干部管理部终于将最终的名单拿了出来,这份名单上共有1612位将军的名字,其中元帅10名,大将10名,上将55名,中将177名,少将多达1360名。

可是这份名单审定的过程并不轻松,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,名单曾经经历过多达52次的修改。在最初的一份名单上,还有一个大元帅的军衔,大元帅当时只准备授予给毛主席,但是这件事被毛主席一口否决了,毛主席坚决不肯当这个大元帅,为他量身而做的大元帅服,毛主席更是一次也没有穿过。

其实毛主席这么做有两个原因,一个是毛主席确实淡泊名利,他对这些头衔并不在乎,另一个原因则是为了支持罗荣桓他们的工作,军衔评定工作不好做,有不少人通过小道消息早就获知了自己的军衔,满意者自然不会有意见,不满意的人则是要说话的,甚至还会闹上一闹。

毛主席自己不当这个大元帅,这是为全军上下做了一个表率,减少了军衔评定工作中的矛盾产生。

皮定均

尽管军衔评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但是这项工作必须完成,这不仅仅关乎到无数军人的荣誉,也是军队管理工作的一次伟大进步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就拿朝鲜战争来举例子,几十万人的部队进入朝鲜作战,这种大兵团聚集的作战是前所未有的事情,就算是在解放战争时期,大兵团作战也是分布在各个省份,但是朝鲜战争不一样,五六十万人集中在一起,这些部队有的来自西北,有的来自华东,有的来自东北和西南,大家原先所在的部队在管理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异,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。

比如在称呼上,只有军长、师长、旅长、团长这样的称呼,大家只要官职相同,那么称呼就一样,但是各部队的管理制度不一样,就常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,这对于统一指挥的来讲就是一种阻碍。

除此以外,在国际谈判中没有军衔也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,在朝鲜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,中美双方在板门店展开停战谈判,那么按照国际惯例,谈判双方在军衔上必须保持对等,比如最终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军代表是“联合国军总司令”克拉克,他的军衔是美国的上将军衔。

但是那个时候,我们还未建立军衔制度,参与谈判的彭德怀、邓华、李克农等人都没有军衔,只能称呼为某某将军,这就很不方便。因此建立军衔制度势在必行,这是对军队管理很有利的事情。

毛主席从头到尾基本没有插手军衔评定的工作,他只提出了一个建议,就是已经离开了部队转为文职,或者地方上工作的人就不要参加这次的军衔评定了,这部分人有很多,比如已经转到外交部工作的耿飚,到地方上工作的李聚奎等等,当然,后来李聚奎重新回到部队工作,毛主席特意给他补授了上将军衔。

最终名单出来的时候,毛主席只改动了两个人的军衔,一个是皮定均,总干部管理部给皮定均评定的军衔是少将,但是毛主席给皮定均的军衔提高了一级,改为中将。还有一个就是韩先楚的军衔,当时给韩先楚评定的是中将,毛主席同样给他提高了一级,改为上将。

毛主席这是感念两位将军的功劳卓著,皮定均当年在中原突围中功勋卓著,率领一个旅的兵力搅乱了刘峙几十万人马的部署,更神奇的是皮定均不但率部冲出了重围,还打了十几场胜仗,麾下7000多人的建制基本完整。

如果没有皮定均的神来之笔,中原军区的8万多人恐怕牺牲会很大,因此皮定均的军衔提高到中将是没有任何争议的。

韩先楚的军衔起初被定为中将,当时韩先楚担任着中南军区的副司令,他的老首长林彪获知后觉得给韩先楚的中将军衔有点低了,便主动致电毛主席说了此事,当时韩先楚并没有向林彪主动提及此事,林彪给毛主席打电话,韩先楚事先并不知道。

林彪给出的理由很充分,首先韩先楚的资历并没有任何问题,在土地革命的后期韩先楚担任过红75师第三团的团长,抗战时期韩先楚当过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军区的司令员,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韩先楚更是成为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。

这些资历摆在这里,他是符合上将的评选资格的,总干部管理部将韩先楚评为中将,当然也有道理,军衔评定有规定,上将的评选标准中有这么一条,入选上将军衔者必须有独立开辟根据地的功劳,这一点韩先楚确实没有做到。

但林彪为韩先楚求情是处于韩先楚的战功确实卓越,毛主席曾经亲口说过:“没有韩先楚,海南岛不会这么快解放,而且还有成为第二个台湾的风险!”

1950年,西南战事基本尘埃落定,放眼华夏大地,此时尚有海南和台湾还未实现解放,毛主席将这个重任交给了邓华率领的第15兵团,韩先楚当时是第15兵团的副司令员,按照毛主席的要求,必须在当年的春夏时节解放海南岛。

韩先楚将军

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组建海军,没有渡海作战的军舰,没有抢滩登陆战的装备,在这个情况下解放海南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,而且想要渡海作战还要赶在季风之前,如果错过了6月份之前的季风,帆船是无法渡过琼崖海峡的,那么我们必须还要再等一年的时间才能出征。

当时薛岳在海南岛部署了十多万的兵力,海陆空形成一个强大的立体防御系统,蒋介石更是将海南当做是获取战争胜利的最后跳板,如果真的等上一年再解放海南,万一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,海南岛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台湾,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在这个背景下,是韩先楚力排众议,决定一定要赶在六月之前攻打海南岛,缺少登陆战的武器,韩先楚就到处征集木制帆船,在配合部分机械帆船准备发起登陆战。

后来在邓华将军的提议下,韩先楚成为海南岛登陆战的总指挥,韩先楚接受任务后一直在寻找战机,他明白如果想赢得此战就必须趁着敌人松懈的时候突然发起登陆战,韩先楚苦思冥想,最终决定让正在海南潜伏的琼崖纵队先在海南主动进攻敌人。

如此一来薛岳为了后方的稳定,不得不将驻守海岸的三个师调回去作战,此时战机来临,韩先楚率领前期的35艘帆船深夜冒死渡海,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,当时琼崖海峡的气候并不好,半夜里刮起狂风,海面上波涛汹涌,35艘帆船在巨浪里航行,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。

但是韩先楚早就将生死抛到脑后,他是陆地上的“旋风司令”,此时更是化身为海上的“旋风司令”,经过生死的考验后,35艘帆船终于在天刚要亮的时候通过雷州半岛抵达海南。

黑夜还未散去,韩先楚选择登陆的地方正是敌人防线最薄弱的地方,韩先楚指挥几千名战士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,仅仅4个小时后,韩先楚就率部突进到敌人防线纵深120公里的地方,并成功和琼崖纵队的主力汇合。

如此一来,薛岳原先的部署被全部打乱,我军后续的大部队趁着机会陆续渡过琼崖海峡,战斗持续到5月份,海南岛全境宣告解放,我军歼灭了3.6万敌人。

韩先楚冒着生命的危险,用了58天的时间解放了海南岛,毛主席看过战报后说道:“韩先楚为解放海南岛立下了第一功!”

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韩先楚更是成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将领之一,而且毛主席当时点将的时候,关于志愿军的副司令人选,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是邓华,第二个想到的就是韩先楚。可见韩先楚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。

毛主席将韩先楚的军衔改为上将,他当时还给罗荣桓写了一封信,大概意思是:“韩先楚的功劳很大,具备评选上将的资格,请给位同志酌情考虑!”

罗荣桓、赖传珠、宋任穷等人纷纷表示同意,后来这件事传到了韩先楚耳中,他感动得泪流满面,激动地说道:“毛主席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!”

韩先楚的一生极富传奇,林彪曾经说过:“在我的部下中,韩先楚的胆子是最大的!”

1936年,韩先楚接到彭德怀的军令,率红78师火速前往宁夏前线和马步芳交战,途中韩先楚路过宁夏定边,当时定边城内驻扎着马鸿逵麾下的一个骑兵营,韩先楚决定先打定边,然后再赶赴前线。

韩先楚这么做的原因是,定边位于这次战场的正后方,如果绕过定边,万一敌人突然从定边出兵袭击我军后方,那后果会很严重,而且定边的守敌并不多,我军有一个师的兵力,打下定边绰绰有余。

定边之战打响后,彭德怀勃然大怒,他致电韩先楚的指挥所说道:“我的命令是绕过定边,直接前往前线!你将我的话当做耳边风吗?”

韩先楚讲了一遍自己打定边的理由,彭德怀不肯听他解释,认为韩先楚是在找借口,韩先楚的倔脾气一下子上来了,他直接挂掉了彭德怀的电话,然后将话筒放在一遍,彭德怀气得直接来定边找韩先楚算账。

等到彭德怀赶到定边的时候,韩先楚已经攻下了定边,彭德怀的怒气一下子消散了,他指着韩先楚说道:“好一个韩先楚!你是第一个敢挂我电话的师长!”

韩先楚此时也冷静下来了,他一个劲地向彭德怀道歉,最后彭德怀还嘉奖了红78师,韩先楚的胆大可见一斑。

当年杜聿明在东北战场打了不少败仗,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东北,接替他的卫立煌前来向杜聿明取经,卫立煌问道:“东北野战军中谁最难对付?”

杜聿明不假思索就回答道:“韩先楚阻难对付,此人神出鬼没,总能率部出现在我军防线最薄弱的地方,我的指挥部差点都被此人端掉!”

韩先楚敢于冒险,每次作战都敢于深入敌后,出现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,而且没有一次失手,后来陈诚从东北战败,他就对蒋介石说过:“韩先楚极难对付,其部队动作神速,就像是旋风一般!”从此以后韩先楚这个“旋风司令”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。

韩先楚将军胆大的同时,本人也极具幽默细胞,1973年韩先楚奉命上任兰州军区司令员,此前他担任了福州军区司令员多年。从北京前往兰州,必须经过一片戈壁滩,此地气候十分怪异,白天黑夜不停刮着大风,白天时大风会将大雪吹得漫天飞舞,人的视线一片白茫茫,到了晚上风又会吹得黑沙遍地,战士们将晚上的风称之为黑风。

韩先楚到达戈壁滩后,有战士劝说他先躲避黑风,等到天亮后再出发,韩先楚脸色一沉说道:“黑风还能有福州的台风厉害吗?不必停下,穿过去就行!”

半夜时分,狂风大作,黑沙被飓风扬起,韩先楚和警卫员躲在一个山丘下躲避黑风,等到黑风过后,警卫员到处找不到韩先楚,转头一看,韩先楚被黑沙埋了大半截,警卫员赶紧将韩先楚从黑沙中扒出来。

韩先楚将军晚年时期的照片

韩先楚哈哈大笑说道:“这黑风果然厉害,比台风厉害多了!”

有一次韩先楚休假,从兰州军区赶回家乡红安县,回到家乡他看见乡亲们生活过得很苦,大冬天很多老乡身上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,韩先楚心中非常难受,命令秘书说:“你立刻给兰州军区打个电话,就说是我下的命令,让他们送一批棉被和棉衣到红安来!”

秘书小心翼翼问道:“司令!这钱从哪里出啊?”

韩先楚看着秘书说道:“就从我的工资里扣行不行?”秘书小声嘟囔了一句:“你的这点工资哪够啊!”

韩先楚大怒,他大声对秘书说道:“如果我的工资不够,就从我儿子的工资里扣,我儿子的工资不够,就从我孙子的工资里扣,这样行了吧!”

秘书大气不敢出一声,立刻致电兰州军区,让人足足拉来了10辆卡车的棉被和棉服。

1986年,韩先楚将军在北京逝世,这一天,天地同悲,一代名将陨落!邓小平得知后失声痛哭,亲自出席了韩先楚的追悼会,邓小平说道:“我还是不敢相信,能征善战的韩先楚会去世!我不敢相信!”

上一篇:

下一篇: